北京出了几家豆浆铺,本用不着一个劲儿地“感慨”,但不罗嗦两句,解不了心里的几分“醋意”。豆浆油条,本是北京人上百年的早餐节目,不想却让外来的老板夺了头彩,实在有点过意不去。按说作为“吃主”,谁开店不是吃啊?但是北京人要就业,要发达,不妨从这件事里悟出点道理。
开个豆浆铺难吗?不!中式快餐现代化管理难吗?不!关键是个观念问题。5年前我在南京金陵饭店的中餐厅里,就品尝了水平比“永和”只高不低的豆浆、油条和素菜包。可是我当时也只想到这是“五星级”该有的水平,没有想到把它移植到民间去。就这一层窗户纸,让永和豆浆的老汉给捅破了,大财也就发了。抛开豆浆不提,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可以模拟。比如北京的馅饼、粥、炒疙瘩、焖面、炒饼、棒子面糊饼、西葫芦瓜托、韭菜萝卜丝饼、大馅包子等等等等。假如满街都是窗明几净的快餐厅,穿戴整洁一致的先生小姐招呼你吃着热乎乎的“家庭饭”,何愁发不了财?
可惜,上述这些食品卖也有卖的,要不就是街摊巷馆不干不净;要不就是粗制滥造,馅饼皮老厚,包子味如嚼腊,以为只要有“样儿”就能糊弄人。其实“精”与“粗”就一步之遥,北京人为什么不自己迈过去?假如明天再来一个精明的包子大王、焖面大王,率先把食物做得像“永和”一样追求极致,钱不是还得让别人赚了去?